德州第二职业中专学校有什么专业(德州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来源:中国职校招生网 时间:2022-07-26 19:02:45
我市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双师型”队伍,强化基地建设——“职教名城”建设加速推进


德州走四方技工学校学生进行实操演练。记者曹清摄
□刘校锋陈锟周涛
市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高水平创建职教先进城市,在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上争上游。政府工作报告对此给出了行动指南:加快产教融合、产才融合,创建职教先进城市。
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围绕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等,大力推进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共有32所,在校生总数近8万人。现代职业教育框架体系基本形成,蓬勃活力全面焕发。
深深化产教融合提升职教动能能
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我市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劳动者就业创业需求为导向,实现了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有效、高效、全方位对接。
产教深度融合,集团化办学成为关键一招。我市32所职业院校和800余家企业组建了德州市职业教育集团及生物科技、制冷与空调、交通、机械、太阳能5家行业类职业教育集团,并成立京津冀鲁汽车职业教育联盟、齐鲁电梯专业创新发展职业教育联盟等多个跨区域的职业教育联盟。
德州交通职业中专依托专业优势,与一汽奥迪、一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公司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成立校企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订单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和技术资料,并实时更新。
“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更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德州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朱国材表示。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实训条件和师资优势,立足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两大平台,坚持瞄准市场设置专业,面向社会培养人才。
我市职业院校广泛开设“厂中校”,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增加新技能。另外,通过设置“校中厂”,让学生校内实习加生产,使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一致,“产”和“教”在资源、信息等方面充分融合。
培养“双师”双能聚力技能提升升
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呼唤技艺精湛的“大德工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工匠人才的根本保证。
“教师每年进入企业实践不少于2次,在校开展不低于1个月的新技术培训,保证授课内容与企业岗位技术同步更新。”德州交通职业中专副院长李玉明表示。在建设“双师型”队伍上,学校靶向发力,精准培养,教师通过企业考核认证后,将企业资源进行整合,作为学校定向班教学的主要内容。并根据生产岗位需求编制教材,促进学生就业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双向提升。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构建起教师分类分层培养体系,优师德、强教学、强实践、强科研的“一优三强”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学校于2015年1月成立了教师能力发展中心,搭建全方位立体化教师培养平台,严格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同时,构建起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格局,建设10家“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并为教师进企实践提供专项经费,推进校企合作深度培养,全方位提升育人水平。
我市按照类型教育需求,积极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畅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目前,全市职业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50%。
输输送技能人才打造职教高地地
宁津县职业中专毕业生刘战,2019年参加宁津县第二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一等奖。该校党委书记、校长王志刚介绍,2016年9月,省教育厅批准宁津职专设立山东省中职学校目录外专业“电梯设备安装与维修技术专业”,运行6年来,共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300余人,不仅满足了当地电梯企业的人才需求,还向天津、济南、青岛、烟台等地输送。
近年来,我市坚持规模发展与内涵建设“两条腿”走路,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方面,人才培养数量和教育发展规模全省领先;另一方面,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依靠山东德仁四方人才发展集团的雄厚实力,德州走四方技工学校建立起了强大的就业网络和自有的、成熟的就业保障体制。毕业生不仅100%包分配工作,还享有就业终身跟踪服务保障。
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和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我市投资13亿元建设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和高级师范学校,每县都建立了一所公办职业学校。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中职教育“双证互通”、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等试点。共创建国家示范校3所,省级示范校13所,省品牌专业19个。
“我们将以创建职教先进城市为目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适合德州产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强化职业教育大赛基地建设,高质量承办国字号、省字号赛事;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为更多学生、企业提供实习实训服务。”市教育和体育局四级调研员王俊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