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民办高中学校有哪些(东平民办高中排名)
来源:中国职校招生网 时间:2022-07-26 18:41:54

我的母校东平四中是我儿时向往的学校,也是我学习时间最长、获益最多的学校,还是我家兄弟、姊妹四人都在此接受教育、增长知识的地方。这所学校是改变我们全家命运的福地,是我们兄弟、姊妹获得幸福的摇篮,是值得我们永远感恩的圣地。

(一)小学一至四年级我在出生地接山公社的满家村初小度过,五六年级在接山公社的接山高小读书。我家住在四中学校西边一公里的地方,接山小学在四中东边的一公里的位置,那时每天去学校都要从四中门口经过,出于好奇心及对高一级学校的向往,时常在学校门口经过时停顿几分钟往里面看几眼,也有时在星期天的时候进入到校园里转一会儿。
见到四中的校园比小学大得很多,教室也很大,窗户也很明亮,大哥哥大姐姐们都欢声笑语,我十分羡慕,暗下决心:要好好读书,一定到这里来学习。1964年8月,我如愿来到这所学校读书,我们是初中第八级。那一级招了四个班的学生,我被分配到三班,开始了人生中很重要的学习阶段。
担任我们班语文课的李德忠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足有一米九以上的大个头,表情严肃,穿着整洁,使我这个五十年代出生,身高只有一米三左右的小男孩有几分惧怕。但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李老师对古文字、词、文义的精准解读,对现代文学经典文章声情并茂的朗诵、对文章主题思想的透彻分析,令我肃然起敬。

李老师与我们一起打篮球、乒乓球,欢快的交谈使我们倍感亲切,很放松。初中一年级的课程主要是语文、代数、地理、历史、音、体、美,初中二年级开始增加物理、化学课程。正当我们将要进入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文革”突然开始了。学校的领导、部分老师,特别是家庭出身不好的老师被揪斗、遭批判。大字报满天飞,批斗会时时有,学校之间派别争辩无休无止,闹腾了几个月又开始了全国的大串联,平静的学习生活掀起了大波澜,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秩序荡然无存。动乱了近一年时间,1967年的中间时候,开始“复课闹革命”。虽然学生都返回教室上课,但受当时“学习无用论”的影响,学生求知的欲望,学习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

(二)
1968年秋季,我们学校首次招收高中班,我有幸被推荐成为第一届高中生。首届高中招收了两个班,这两个班的学生有我们中学八级的四个班,九级的三个班,接山公社几处农业中学及彭集公社部分农业中学的学生经推荐选拔、组织审查合格录取组成。我被分在一级一班,课程开设得比较全,初中时未上过的英语课也开设了。
由于“文革”的余波还未完全散去,受到过冲击的老师讲课时都比较谨慎。那时,都对毛主席特别崇拜,都极力地宣传毛主席的伟大指示,宣扬毛泽东思想。至今我很清楚地记得,担任英语课的韩邦兴老师教授我们英语的第一句就是:Long live chairman Mao.

同学们虽然都在较为正常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着,但那时没有一点大学招生的消息。1968年底开始,大城市的大批知识青年开始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我们这些生长在农村的青年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也很迷茫。1970年10月份,不知什么原因,我们结束了两年多一些的学习,毕业回到各自的村里。1964年秋至1970年初冬,七个年头不到六年多的学习时间里,由于众所周知的大的环境,以及自己没能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没能全面、牢固地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再者,那时学到的一些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工作中实际应用到的不多而忘掉,记不清的不少。但母校老师、领导们那崇高的思想境界,可贵的敬业精神,严谨、勤奋的工作热情,深深地教育了我,鞭策、引导、激励着我,让我终生受益。

(三)
在校期间,对我影响最大、令我最尊敬、最应感谢的,当属我们的老校长黄彩文老师。一是老校长始终忠于党,热爱教育事业。“文革”期间,他虽然受到很大冲击,身体受到严重损害,但从未流露出一丝一毫的不满和怨气。恢复工作后,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中。
他经常拖着嘶哑的声音谆谆教导我们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珍惜良好的学习机会,都要刻苦学好知识,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他利用各种时机,经常与学生座谈交流,征询学生改进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千方百计地去提高教学质量。老校长的家住在学校西边的接山新村,我们村的几个同学上学、放学都要路过他家门口,经常与他相遇。
他看见我们时,时常有意快走或慢走几步,与我们并肩而行,总是微笑着问我们今天上的什么课,老师的教学方法怎么样,是否都能听得懂,有什么意见和要求,还征询对学校管理有什么好的建议。二是老校长具有高尚的品行,强大的人格魅力。老校长性情谦和,平易近人的好作风全校人人皆知。
他尊老敬老,爱妻疼妻的高贵品质校内外到处传颂,我也时有目睹所见。 黄校长任职前的一位老校长是县里的知名民主人士,他退休后,黄校长对其依然十分尊重,不断地去看望。他为了照顾好年迈的母亲,也便于有更多的精力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将母亲、妻子和四个孩子的户口从老家迁落在学校驻地的农村,家中七口人的开支仅靠他每月几十元的工资,生活十分拮据。
他非常节俭,穿着朴素。为照顾好母亲,忙到很晚,也总是回家看望问候。也经常遇到他从学校教职工食堂买些老人喜欢吃的带回家去,还时有见他在院子里陪伴老母亲说话,问寒问暖,对老人百依百顺,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对没有多少文化的糟糠之妻,也是十分关心,疼爱有加。
我记得有一年,夏天很热的一个中午,放学后我和老校长走在一起,当我们翻过学校西边的小山头时,看见他家的大婶背着满满的一大筐草,迈着缠足的脚步,沉重地走在回家的小道上。见状后,他快步迎上去,将草筐接过背到自己肩上,并心疼地对大婶说:“天气太热,要早点回家,也别背这么多。”当时,由于自己年纪尚小,头脑简单,思想单纯,对老校长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精神,尊老、敬老、爱妻的宝贵品质,只是印象较深,思想上并没有受到多大的触动。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自己在工作过程中所经历的顺利、挫折、经验、教训等种种磨炼,使我越来越深刻地体味到,黄校长确实是我们灵魂的工程师,确实是我永远敬仰、学习的好校长,也是一时为师,终生似父的好长辈。

老校长不仅仅在我们学生时代关心关爱我们,而且在我们工作后也经常挂念着我们。1979年初,时任东平县教育局副局长的他,得知接近而立之年的我还未找到合适的对象,他立刻想到与其在一起驻队的老师的妹妹李秀芳正在读师范,还未谈恋爱,便积极地为我们当上了“红娘”。双方出于对老校长的百倍信任,我俩最后幸福地结合了在一起。
没有老校长的操心,我不会有这样一个优秀的爱人,我也不会有工作的进步和职务的提升。老校长对我恩重如山,我与老校长情深似海,对老校长的恩情,我没齿难忘。但我十分内疚的是,在老校长患病时,未能去看望下,病逝后也未能去悼念送一程。前段时间,得知几位热心的校友组织征集“母校情怀”文稿,自感自己几十年来未作出什么成绩,没有给母校争得多大荣誉,做太大贡献,加之知识浅薄、文笔拙劣,羞与为伍。但感恩之心促使我鼓起勇气,写了此不雅之作。建议“母校情怀”成书之后,选择适当的时机,以可行的方式或地点,以此书祭祀悼念一下已逝的母校的老师、老校长。这是我的殷切期盼。
(四)
母校不仅培养教育了我,而且我家大哥、二姐、三弟也都曾在这所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学到了可贵的知识,增长了才干,为后来走上社会做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哥是我们学校建校初时的第一届初中生,那年学校仅招两个班,大哥在一级一班。他初中毕业后考入平阴县第一中学,高中未毕业,国家在他们学校招收入伍就有工资的警察,他参军提了干,来转业到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二姐从我们学校初中六级毕业后,在家乡任民办教师,后考到新泰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几十年直到退休。三弟毕业于我们母校的高中四级一班,先后在东平县委办公室、乡镇、县档案局工作。是我们的母校,我们的老师让我们拥有了知识,从而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穷落后的农村走到繁华的省城、县城,由天天吃不饱、穿不暖、身无分文的穷孩子变为天天吃喝不愁,都住宽敞的大楼房,家家有汽车,户户有存款的小康之家。回想在母校的学习阶段,确实比较困难。母亲、二姐、三姐、三弟和我均是农村户口,四人在上学,只有母亲一人挣工分,干一天活挣得工分不足两毛钱,农村生产队按工分分粮食,我们家工分少,分的粮食自然比别人家少很多。

记得有一年天气大旱,夏收后我们家每人只分到七斤二两麦子,全年的细粮只能靠这些。大年三十吃顿水饺也只能掺些地瓜面,生活很窘迫。未上初中前,国家三年自然灾害严重时,很多人都难以维持生命,当年的艰难困苦,若没有亲身经历的人难以相信。直到1968年上高中时,生活条件也没有得到改善。记得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同学们三人一伙、五人一群的去学校东边的公社农机厂附近散步。看到厂里有的工人吃饭时,穿着两个带的背心,踏拉着拖鞋,未完全洗去油污的双手,一手抓两个馒头,一只手端着菠菜炒豆腐的瓷碗,悠闲地吃着,心想自己今后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就满足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春初转换衣服,脱掉穿了几冬露了棉花的棉裤,没有毛裤,在寒气未解的农历二月初,自己索性将父亲夏天穿的一条薄薄的白色裤子穿上去上学,冻得我浑身发抖,同学们故意开我玩笑,说“酷”。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真是天壤之别。我们每个家庭,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好,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越强。
我们的变化、我们的幸福,得益于母校,得益于辛苦培育我们的良师!

(作者:梁兴群,东平四中八级学生。本文由作者和东平四中《母校情怀》编写组独家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特别感谢段振业先生的热心收征与精心编撰。 祝东平四中——现东平县接山镇中学新老校友春日安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