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有哪些(济阳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官网)
来源:中国职校招生网 时间:2022-07-26 00:19:53
近日,济南市人民政府发布了《济南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其中提到:
支持山东蓝翔技师学院按程序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
支持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济南职业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支持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深化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支持济南职业学院等“双高计划”院校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支持济南职业学院、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济南护理职业学院及其他民办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联合培养职业教育本科生、专业硕士。
以下为摘选职业教育部分内容:
(一)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完善普通高中发展保障机制,加快普通高中建设,所有普通高中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布局建设一批特色普通高中,扩大优质普通高中学校和学位资源,科学调配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完善济南职业教育体系,强化职业教育服务济南产业结构升级能力,立足于培养和留住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结合济南产业布局规划和行业需求,深化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建设“济南市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对接平台”,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精中职教育,做强高职教育。高标准建设山东(济南)智能仿真公共实习实训基地,支持济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历城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优化升级,所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部达标,优势专业(群)的设施设备配置达到全省领先水平。打造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新建10个市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对接重点产业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达到30万人以上。推动成立中国职教协会分会(新旧动能转换研究院)。
(二)构建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大力扩增专科职业教育资源,组织一批优质中等职业学校试办五年制高职教育,支持山东蓝翔技师学院按程序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扩大本科职业教育规模,支持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济南职业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支持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深化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支持济南职业学院等“双高计划”院校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扩大长学制人才培养规模,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度扩大中等职业教育、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贯通培养规模,支持济南职业学院、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济南护理职业学院及其他民办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联合培养职业教育本科生、专业硕士。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估工作。积极推动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空天信息人才培养,筹建空天信息大学。强化校地合作、校城融合,全面实施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支持驻济高校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三)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实施中职学校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工程,每所中职学校原则上保留3-5个专业群,办出特色,形成优势。完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施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立项建设150门左右市级优质课程,力争立项建设至少6个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500门在线开放精品课程。实施职业教育教学提质升级专项行动,推动国家和省级专业教学标准全面落地,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模式,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融通,完善教师技能大赛和教学能力大赛制度。全面实施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健全中职学校“公共基础、专业理论测试 专业技能抽测”制度,落实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探索创新“春季中考”制度,以服务五年制中高职贯通培养为主,持续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落实育训并举并重的法定职责,实施职教赋能计划,遴选基础条件好、专业特色鲜明的10所中职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无偿专业技能培训试点;依法支持职业院校为开展企业培训、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继续教育等活动变更业务范围。落实高职扩招政策,探索实施“整建制”招生方式,联合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开展订单式定岗定向招生,实现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与学历提升一体化;联合区县、镇政府,紧密对接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探索田间课堂、耕读课堂、网络教室等教育培训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四)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打造集高层次双元制人才培养、技术转移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学研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供需衔接机制。充分发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优势,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开展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落实“金融 财政 土地 信用+资金”组合式激励政策,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园区。建设职教园区,高标准建设山东(济南)智能仿真公共实习实训基地。遴选建设20个左右产教深度融合、育人效果明显的市级生产性实训基地,争创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完善政、行、校、企“四方联动”,教、研、产、管“四环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扩面增质,在全市规范化以上学校建立起具有济南特色的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模式。推动职业院校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试点。“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10所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中心、8所乡村振兴优质校,推动5所高职院校、20所中职学校和部分职教集团、100家左右企业深度参与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试点项目。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指导企业与学校共建技术技能人才等级标准,积极构建全链条、体系化的职业教育双元制制度和标准。充分发挥黄河流域产教融合联盟的作用,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贡献济南力量。
(五)构建高水平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在省内外知名高校和中小学校建立培训基地,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轮训计划。完善市、区县、校三级骨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以3年为一个周期,遴选、培养市级名师100名、名校长100名,建成市级名校长工作室100个。到2025年,培养50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500名卓越教师、50名专家型教师。实施名师引航工程,打造名师网络工作室,设立泉城名师讲坛,发挥名师示范辐射效应。新建一批市级幼儿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完成一轮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加大优秀青年教师、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农村教师培训力度,开展优质课展示、教学能手、教学名师和名班主任等教育教学先进评选活动,定期认定一批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对教育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予以表扬。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校企双主体、分类分层推进的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施职业教育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青年技能名师建设计划,选拔培养100名青年技能名师,造就一批职教名师。
(六)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建立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调整联动机制,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提高中小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绩效工资标准,切实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改革高校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进一步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实际分配总量占比。鼓励职业院校教师通过技术创新、科技开发、成果转让和决策咨询等方式服务社会,获取合理报酬,增加合法收入。健全幼儿教师待遇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艰苦地区教师待遇。建立中小学教师年度体检制度,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资金予以保障。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定期开展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选树活动,培育、宣传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等先进典型。落实教师减负政策,保障教师教育惩戒权,依法严厉打击侵犯教师合法权益、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违法行为。大力宣传教师中的“时代楷模”“最美教师”,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在全社会形塑尊重教师、礼遇教师的氛围和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