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金融专业有哪些(技校可以学金融吗)
来源:中国职校招生网 时间:2022-07-25 23:45:37

知名金融学者香帅曾经说过一句话:“考大学选专业,我觉得金融和经济是最不需要去选择的,因为对常人来说,金融知识和经济知识,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自主学习就够用了,完全犯不上把这四年搭进去。”
然而一语成谶,香帅也许想不到,现如今学金融和经济的人已经多到了一个夸张的地步。
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了909万,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一点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但是,你们大概率不知道的是,在这909万人里,竟然有超过10%的金融、财经类毕业生,他们梦想着能有高收入,进入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工作。
金融是繁华,可也没有繁华到这个地步。
内卷,正在延伸到金融圈。

根据数据统计来看,2010到2019这9年间,金融三大行业新增了大约有118万人,平均下来,每年也就是13万的新增就业人数,即便考虑到退休这部分人口带来的岗位缺口,这个数字也不会超过15万个工作岗位。

图片来源:新财富
不会超过15万个工作岗位,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在这100万金融类毕业生中,毕业后要去争夺15万个岗位岗位,这相当于,大约七个人竞争一个岗位,六个人要被淘汰,只能选择转行。
内卷,何以蔓延到了以高薪著称的金融圈里?
100万金融毕业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争夺极其有限的15万个资源,这势必会导致个体收益率下降,最终形成内卷的恶性循环。
付出和回报,在现如今的金融圈子里,太不成正比了。
内卷这个词汇在今年被频频提及,究其根源:一方面行业红利在慢慢减少,另一方面毕业生供大于求,金融圈也连带着卷起来了。
当这两个事实体现在生活上,初中生就要开始分流了,60%的初中生去读普高,40%的初中生选择职高或其他技校。
换言之,“人才”这个词,这几年似乎有点供大于求了。

面对每年动辄九百万的高校毕业生,要说金融圈能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似乎也是痴人说梦。
金融圈的内卷,也并非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是早有迹象。
前阵子豆瓣上一个学生发帖,可以说是非常真实且无奈地反映出了高学历金融人才的“日薄西山”。
该同学本是两财一贸的本硕,笔试面试都通过了,能力自然也没什么问题,但在最后,被求职公司给卡了学历,说硕士毕业的学校不达标,硬是被刷了下来。
直到前几天,罗sir的一位朋友还在鼓吹“学历无用论”,写到这里,我硬生生想把这个案例砸在他头上。当然了,也不是谁都像他家一样,家里有矿的。
金融也好,互联网大厂也罢,说起来也都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内卷的。
十年前身边的朋友毕业,本科生在毕业后也能找个不错的工作,银行总部、券商机构、基金公司都等着你挑,但是在今天,本科学历是会直接被HR给忽略的,就连好不容易读了个硕士,也只看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和常青藤学校。
没有名校毕业背景,你就只能等着被卷。

金融这几年的发展势头的确很猛,上海深圳更是隐隐有第二个亚洲金融中心的迹象,但即使是这样,金融圈卷起来,也是不讲道理。
金融行业自2015年后已经逐渐进入了存量发展阶段,到达了一个瓶颈,增长速度已经放缓,内部岗位也接近饱和状态,每年能够提供的新增岗位也极其有限,这是金融圈目前的困境。
另一方面,金融业的高薪和体面,也让无数学子心生向往,不断刺激着每个家长和学生的肾上腺素,但抛开就业人数和新增岗位不谈,那都是耍流氓。
在蛋糕有限的情况下,分蛋糕的人数越来越多,你想要分一杯羹,就得付出更多代价,更大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做?只能择优录取,拼学历、拼名校,拼海归。
继“码农”之后,“金融民工们”的内卷也逐渐形成,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就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放眼望去,全国金融类名校就那么几所,过独木桥自然是能者先过,至于那些二本学校,要么去别的赛道卷,要么就老老实实排队。

本科毕业了还不行,你还得至少有个研究生,为了考研、又或者是为了保研,你只能无所不用其极,有明面上的竞争,就有背地里的竞争,有人花钱买毕业论文,就有需要保研的同学举报。
内卷的本质,与其说是一群人过独木桥,不如说是一群人在过独木桥的过程中,互相伤害、互相竞争所带来的高昂成本。
从社会总成本效益来看,所有人都是输家,没有赢家。
前段时间有一张国内顶级投行的实习生招募贴在网络疯传,除了要求高之外,近乎变态的工作要求,也让一群人大呼离奇。
该份实习生招聘有如下要求:
- 能接受17小时工作制,尽量一周七天到岗
- 就读于头部985名校或顶尖211财经名校,985院校仅限清北复交人浙科南,211院校仅限两财一贸。需金融/会计/财管专业在读研究生或大四保研生
17小时工作制,一周七天到岗,985211限定名校,而这,仅仅只是一份金融圈的实习工作。
论内卷,互联网公司都要拜倒在金融圈石榴裙下。

实习生,已然成了金融圈免费的“底层民工”。
很多金融机构的实习基本都是零薪酬,不仅如此,还需要自己负担住宿费和餐费,如上述投行的实习生招聘条件,不知道还有多少。
在实习圈里,除了一些零薪酬的实习经历之外,一些学生为了让自己的实习经历更加耀眼,甚至会不惜花费几万元买个实习生经历,这就是所谓的付费实习。
难以理解吗?难以理解就对了,用现在换未来,这是不少金融圈学生的想法,但在内卷之下,当下能够换来怎样的未来,同样也是一个未知数。
100万毕业生争夺15万个工作岗位,7个人抢一个岗位,竞争难度可想而知。
在《金融人士健康白皮书》里,就记录过金融民工们的工作时间,其中有49.7%的金融行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46-55个小时;39.2%的金融人员每周工作55-64个小时;11.1%的金融人员每周工作超过65个小时。

图片来源:网络
用一句话来概括内卷:
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演出,突然一个观众站起来了,其他观众为了能看到演出,也不得不站起来,到最后,总有人因为自己个子矮,看不到演出。
一旦有人站起来看演出,体会到了这种快感,那么内卷就停不下来,为了抢到更好的资源,大家都只能不约而同地选择内卷,没人能劝得了别人一起停下。
在这种博弈论下的囚徒困境中,每个金融从业者都只能往前赶,前方有尽头吗?没有尽头。
只要金融圈还是高薪、体面的象征,只要金融圈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那么这种内卷态势就停不下来,眼看着金融卷起来,却也无能为力。
问题的解决方法好像只有一个,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早早地站在起跑线上,去适应竞争,去适应内卷,它们有个统一的专业词汇——鸡娃。
但问题是,现在鸡娃的成本也更高了。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