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专业的中专学校(青岛化工中等专业学校怎么样)
来源:中国职校招生网 时间:2022-07-25 21:25:45
我的校徽---上海石化中专
八四级基本有机合成专业 老五米
" 呜……",1976年初夏,专门为金山石化而建的金山支线铁路从我松江老家的村庄穿越而过,从那时起,经铁路征地的少数村民就变成了石化厂的正式工人,他们时不时地拿回单位配发的副食品,让好多乡亲们眼馋不已。也许基于上述原因和毕业包分配的世俗想法,在1984年上海石油化工中等专科学校首次面向全市公开招收初中毕业生时,父亲包办了我的毕业志愿。毫无悬念,当父亲拿回我的录取通知书时,他反而比我自己更加高兴。拿到通知书后的第三天,父母便迫不及待地带领我和弟弟骑了近1个半小时的自行车去学校实地打探,绕了几回弯路才在龙胜路上找到了校门。高大的校门横梁上赫然地矗立着"上海石化中专"六个大字,霎时那种向往进入新学校的神秘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1984年9月11日,和煦的海风把我送进了上海石化中专的校门。校园内,规模宏大的教学楼;器械齐全的体育楼;分层独立的试验楼;错落有致的宿舍楼;巨大安静的图书馆;宽敞明亮的学生教室;影剧院式的阶梯教室;热汽升腾的公共浴室;2000多平方米的公共餐厅;400米标准跑道的绿茵操场;蜿蜒曲折的校内小道……,这一切无不彰显出那个年代高端的教学硬件设施。乡下的孩子毕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世面,这不由得我情不自禁地做了一回刘姥姥。回想那时在教学楼前的"欢迎新同学入校"的横幅,至今仍清晰地在我心里迎风飘扬。从那时起,我的胸前有了一枚"上海石化中专"的校徽。
那时,学校里年轻的几位教师组成了校园乐队,业余时间时常为同学们演绎着英文版的《巴比伦河》、《山鹰之歌》、《昨日再来》等歌曲。东西方文化融合悄然间渗透了学校的每个角落,吹响了积极变革的号角,弹奏出解放思想的强音。班级里也不知不觉地多出了几把吉他,紧张的课后之余,经常在耳边响起校园歌曲---《记得那时夏天》的优美旋律。改革的春风真真切切地吹进了校园,激荡着我们的心灵。
青春发育期的我们正在学知识、长身体。学校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强烈愿望,在一日三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餐夜宵,使我们欣喜若狂。青菜大排和烂糊肉丝是那时的招牌菜,至今仍念念不忘挥之不去,在我脑海中留下了长存的记忆。夜宵特别丰富,面条、馄饨、水饺和赤豆粥绝对是美滋美味的佳肴,抚慰着我们绽放的味蕾。
一、二年级时,虽然学校一直强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又红又专的"四化"建设人才,但我对优异成绩的愿望似乎并不强烈,或许是知识专业性太强,或许是青春期的叛逆。"60分万岁!"是那时经常高呼的口号,虽然没有挂课,但还是经常在及格线上拼命挣扎,至今回想起来还相当后怕。
三年级时,我们班级迎来了王老师,他既是物理化学、基本有机合成工艺学的任课老师,又是我们的新班主任。他年龄四十出头,个子不高,鼻梁上架着一付气质儒雅的眼镜,举止庄严沉稳,话语不卑不亢,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让同学们的心感到特别踏实 。接班时,他仔细地阅读了前任对我们每位同学的评语,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而是通过细微观察、客观分析,充分掌握了每位同学的真实状况。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对受过警告处分的我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肯定了我的优点,同时也严厉地指出了缺点。他苦口婆心地解决了我们思想上存在的各种藩篱;他循循善诱地引导着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他为我们每一次微小进步而热烈鼓掌。他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写周记,每篇周记他都仔细阅读过。红色的下划线,情到深处的朱批,从周记的字里行间洞察学生的思想动态,架起了与学生良好沟通的桥梁。在他的鼓励下,我逐步养成了上课认真做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在重点内容之处也加上红色下划线和红色五角星,各课学习成绩显著提高,最后我以综合考评第一名毕业 。与此同时,全班同学学习热情更加饱满,学习劲头更加旺盛,各课成绩稳步提高,班级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班风正、学风浓的气息弥漫了整个班级。
王老师他像家长一样呵护着我们,关怀着我们,以身体力行的表率教育着我们!记得有一次潘同学突发阑尾炎,我们把他送进金山医院后,医生说要立即开刀,并需要家属签字。在那个交通和通讯都不十分发达的年代,想要通知路途遥远的家属显然已经来不及,霎那间打乱了我们的方寸。这时我想起了王老师,连忙赶到他家报告情况,他二话没说,深夜同我赶往医院,毫不犹豫地代表家长在手术单上签了字,办妥了相关的入院手续,同时安排好护理工作。手术相当成功,主刀的医生对王老师说:“幸亏您及时赶到并代表家长签字,分担了我们院方的责任,才使得手术能顺利进行并获得成功。否则晚动手术的话,有可能产生不可预见的后遗症”。一周后,潘同学康复岀院。王老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点点滴滴,汇聚成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每位同学的心田。雨果说:“爱是情感的升华,它像阳光一样照耀大地,赋予万物生长的力量, 并且使之欣欣向荣”。王老师已经把我们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并融入了爱的情感,他就是我们班的仁爱的家长!
其他任课老师同样也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我们,让我们徜徉在专业知识的海洋里。如果说老师是园丁,那么她培育着学生这棵吸收知识养分的嫩苗;如果说老师是阶梯,那么她承受着学生那双攀登知识高峰的脚步。化工原理课的陈老师,教学水平相当高,比较枯燥的知识点,经他生动幽默、条理清晰地讲解,不知不觉中我们就领会掌握了。他的每一节课,我们都会聚精会神地听讲,重要的知识点,他都会重复讲三遍。讲解中,他用敏锐的目光捕捉着同学们,观察细微的反应,实时掌握同学们的学习心理。看到我们脸上茫然时,他又会重温一遍重点知识,直至同学们露出解惑后的笑容。他在教知识的同时侧重教方法,真所谓“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不仅如此,陈老师从来不搞题海战术,因为他知道所授的知识都被同学们在课堂上消化了。老师们用一支粉笔勾画着我们初入人生的草图,让我们一世铭记三尺讲台前您留下的灿烂笑容!
1988年6月,经过四年的寒窗苦读,苦尽甘来,我们迎来了毕业季。王老师的谆谆教导,各位任课教师的辛勤付出,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换来我们踏上工作岗位的累累硕果。我们在毕业的道路上一个也没掉队,一个也没少!8月份我被分配进入了上海石化塑料厂,担任调度员,从事全厂生产的安全平稳运行工作。在填写干部履历表时,我在简历的最后一行自豪地填上了"上海石化中专"六个大字。1996年4月,由于岗位和个人事业规划的需要,知识更新迫在眉睫。我开始参加全国高等教育统一自学考试,通过四年时间我顺利地从复旦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毕业的个人履历表我又填上了"上海石化中专"六个大字。成绩的取得与我在母校四年学习息息相关,她教会了我刻苦学习的方法。2002年我回老家松江工作,在应聘的简历上我还是填上了"上海石化中专"六个大字。回顾自己学习和工作经历,我相继获得了优秀生产工作者、工会积极分子、优秀岗位能手等称号,不管工作环境如何变动,这些荣誉上无时无刻地都留下了上海石化中专的烙印,因为她是我的母校,她不仅传授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培养了我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爱好学习的品质。
2014年秋天,我们入校30周年之际,84有机班的大部分同学齐聚母校,重新让王老师做了一回班主任,重温学习生活。虽然王老师退休多年,又定居在上海市区,但他不辞辛劳早早地在母校等待着他的学生到来,看见我们从四面八方相继赶到,脸上露出了我们熟悉的慈祥笑容,这是一位长者的笑容,一位恩师的笑容,一位家长的笑容!我们都像孩子般地簇拥在王老师身边,他一字不差地叫着每位同学的姓名,并像当年毕业时一样,轻轻拍拍我们每位学生的肩膀,场景非常感动。望着他神采奕奕、精神矍铄的样子,我们都非常欣慰和高兴,共祝老师退休生活丰富多彩,身体健健康康!30年过去,母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小道二旁的树木参天了;曾经的大餐厅消失了; 试验楼里的设备设施更加先进了;与原来的石化技校合并了,中间建起了横跨南北二个校区的天桥。瞧!这边教学楼二楼那间半开窗的是我们曾经的教室;那边三楼最东面一间是我们曾经的宿舍……,眼前满满是那段学生生活的点滴影子。耳边仿佛又响起我们朗朗的读书声,足球场上的欢呼声。虽然母校已经更名,大校门横梁上的六个大字也不见了踪影,但“上海石化中专”六个大字已深深地镌刻在我心中。为此,我特地赋小诗一首《蝶恋花-相聚》。
夏去秋来桐叶少,
学子归来,
师生欢聚笑。
龙胜路上车马吵,
细声妙语婉约袅。
南北二区跨天桥,
仨仨俩俩,
漫步校园道。
气象更新硬件骚,
专业培养水平高。
台面二桌觥错交,
往事情深,
举手投足潮。
男女同学齐声表,
共祝老师身体好!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点点滴滴的回忆,对母校的情感依旧。当年懵懂的花季少年,如今悄悄然地头发鬓白。在我心中,上海石化中专------她承载着母亲般的呵护,哺育着我们健康茁壮成长;她承载着母亲般的胸怀,包容着我们年少无知的缺点;她承载着母亲般的温婉,传递着沁人心脾的温暖;她承载着母亲般的辛劳,耕耘着我们梦想展翅的心田。值此母校成立4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致以最诚挚的祝福, 衷心祝愿我无比崇敬的母校,明天更加美好!
二O一八年一月二十五日 于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