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学简介(齐鲁大学详细地址)
来源:中国职校招生网 时间:2022-07-25 21:20:30
在我国高校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批教会大学,他们由基督教会和天主教会主办,直接引进西方的近代教育模式,对我国的文化、教育、科技、医学等影响深远。1594年,我国第一所西式教会大学建成---澳门圣保禄学院,开启了教会院校建立的大幕。
据相关资料记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短短30年时间里,教会大学和公立大学相继建立,公立大学有3所,而教会大学就多达8所。从民国初期到抗日战争期间,又新增了18所教会大学,当时的教会大学名头和实力,超过了很多国立大学。名字较大的教会大学包括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等。

随着新中国成立,教会大学成为第一批被处理的对象,由人民政府全盘接收,其中一部分改为公立院校,比如辅仁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等12所;一部分改为由中国人民自己办,维持私立,比如沪江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等。
1952年开始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所有的教会院校校名取消、或改名、或与其他院校合并。从此,教会大学慢慢地被遗忘在中国历史的车轮之下,但是它们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为我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这样一所大学,在鼎盛时期号称“华北第一学府”,与燕京大学齐名,有“南齐北燕”之称,它就是齐鲁大学。在当时,许多知名学者先后到此任教,文学大家老舍、历史学家顾颉刚、墨学大师栾调甫、戏剧学大师马彦祥等,可谓是百家齐鸣。

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国外的传教士纷纷进入中国进行传教,一个名叫狄考文的传教士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在山东登州城里建立了一所免费的小学,称之为“文会馆”。

1863年,从事医生职业的美北长老会传教士聂会东来到山东登州,专程探访登州文会馆。当他来到学堂前,眼前的办学盛景让他大吃一惊:教学气氛空前繁荣,学校设施之齐全,学生和教师的规模都超出同类院校很多。聂会东灵机一动:要是能在学校里增加一个医科,该有多好啊。无奈,当时开办医科需要用到的专业设备和专业教师严重匮乏,即使是医科毕业的学生都是少之又少,文会馆不同意,办学的事情只能暂缓。
这可难不倒老聂,既然你不让我办,我就自己来。随后,他就在登州城内租了几间“老破小”,一边教学,一边开诊所,第一批学员就忽悠来了五名,这就是齐鲁大学医学院的起源地,够神奇的吧。
1917年,共合医道学堂及师范学校、潍县广文大学迁来济南新校址开学。同时启用“齐鲁大学”作为校名,下设文理科、医科、神科三科,其中文理科为四年制,医科为七年制,第一届学生共计277人,教工53名,其中大部分为外籍员工。

随后的几年,学校先后开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社会教育科、天文科、农科和国学研究所。发展成一个校园面积达800亩,包括医学院、附属医院,规模之庞大,科系之繁多,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
有的网友就会问,民国时期,山东大学强,还是齐鲁大学强?个人认为,齐鲁大学要更强。虽然山东大学是一所国立大学,还是皇帝亲自批复,但是,民国时期的山大混得比较狼狈,这点在山大官网的学校历史沿革上可以看出。抗日战争爆发以来,山东大学颠沛流离,几经搬迁和拆分,青岛、济南两地搬来搬去,损耗很大。

齐鲁大学虽然不是公立大学,没有官方背景,也没有国家的资助,但管理者都是来自国外,拥有海外办学资金的支持,办学理念与当时国立大学完全不同,“尔将识真理、真理必释尔”,足以彰显齐鲁大学踏实稳健的办学风格。“大学,不是有大楼的地方,而是有大师的地方”。齐鲁大学在民国时期拥有一大批国内顶级大师:文学大师、人民艺术家老舍,思想家、教育家钱穆,中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历史学大家顾颉刚等等。而同一时期山东大学的大家,却捉襟见肘。

1952年开始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所有的教会院校校名取消、或改名、或与其他院校合并,齐鲁大学也没有避免。文史两系被山大接收,理化生三系被山师大接收,最为出名的医学院被山东医学院接收(1951年在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基础上成立)。其他如今山财大、南大、山农大、中国药科大学也分别接收了一个科系。就此,曾经名噪一时的齐鲁大学,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从民国时期的口碑来看,齐鲁大学的医科全国闻名,这都要归功于聂会东了,可谓是全国独树一帜!无论是“南齐鲁,北和协”,还是“南湘雅,北齐鲁”,还是“北和协,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齐鲁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齐鲁大学唯一的短板就是出身不好,正逢新中国刚刚成立没多久,可以说被拆分得最厉害。如果搁现在,不说前10,前十五的位置应该是比较稳妥的。
如今,山东大学医学部、山东师范大学都认为自己是齐鲁大学的嫡系,真正的传承人,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