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校招生网,职校招生与学历提升信息网。

分站导航

热点关注

中国职校招生网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

8:00-22:00

当前位置:

中国职校招生网

>

职校资讯

>

招生信息

护理专业考军护怎么考(军考有护理专业吗)

来源:中国职校招生网   时间:2022-07-25 20:49:16

盛装天使

——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优秀护士的成长之路

白大褂,最简单的色彩、最简洁的剪裁,没有时尚的装饰,却是人世间最美的盛装,因为它承载着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期望。生病的人,在人生灰暗的时刻以命相托,正是这白色的盛装,把希望之光连同人性温暖带进他们的世界。谨以此文,献给第110个国际护士节,献给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盛装天使”。

——题记

清晨,一缕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赶走了塞外青城夜晚残留的丝丝凉意。

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病房里,温暖的阳光毫不吝啬地洒在白大褂之上,泛起耀眼的光芒,远远望去,犹如“盛装天使”,驱散着病魔笼罩的阴霾。循着病人期待的目光,记者开始探寻“盛装天使”的守护足迹。

逆行

有人说,打开人生帷幕的是护士,拉上人生帷幕的也是护士。对于病人来说,她们就像守护生命的勇士,在最需要的时候默默奉献、送来光明。

“什么是守护?守护就是坚守在使命最需要的地方……”每次医院来了新护士,军人病区护士长郑丽莉都会用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给她们上临床第一课。

作为与总队医院共同成长起来的优秀护士,郑丽莉在护理岗位坚守了39载,守护着一茬茬官兵走过了39个春秋。岁月匆匆,它虽然无情地在郑丽莉脸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记,却始终没有拖慢她前进的脚步,深炯专注的眼神、如沐春风的话语、干脆利索的动作,让人丝毫感受不到她已近花甲之年。

上世纪80年代初,总队医院刚刚转隶,人才紧缺成为当时亟须解决的一道难题。由于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刚刚20岁的郑丽莉就成为从战士转岗护士遴选对象,面对“零基础”的严峻挑战,她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攻城拔寨”。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为了早日掌握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郑丽莉不断给自己加码。她白天跟在医生和老护士身后学经验,晚上捧着书本在宿舍里学理论,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求教。1987年,还在哺乳期的她,把出生仅56天的孩子留给父母,自己却投入到紧张的临床护理工作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积淀,郑丽莉逐渐成为医院护士队伍中的佼佼者,成为总队医院第一个护理专业的大专生。

1995年6月,刚刚晋升外一科护士长的郑丽莉参与抢救一名患有胆石症和胰腺炎的基层干部,之后生平第一次为病人制订护理计划。为了帮助病人尽快恢复健康,郑丽莉陪护病人度过了最危险的24小时,其间,观察术后反应、记录生命体征、及时护理治疗。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20多天,郑丽莉偶尔在深夜回家一趟,拿些换洗衣服,看一眼熟睡的儿子,就赶紧返回医院。

一天傍晚,她刚上小学的儿子打来电话,哽咽地说:“妈妈,我想你了,你怎么还不回来呀!”“宝宝乖,妈妈有个病人急需照顾,你要听爸爸的话……”郑丽莉心头一酸,便匆匆挂断电话。她不想让孩子觉察到自己情绪的变化,此时的她已泪流满面。

谁不想全家团聚,只因为使命在肩。走出值班室,郑丽莉擦干眼泪,平复情绪,重新回到病房。之后她又连轴转了许多天,一直坚守到患者病情趋于平稳。

有一种“逆行”叫转岗。1999年12月,郑丽莉在外一科干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医院领导找到她征求意见,“愿不愿意接任血液净化室护士长?”

“服从组织安排。”一句不假思索的回答,让血液净化室成为郑丽莉为之奋斗15年的“战场”。

听到郑丽莉转岗的消息,很多同事都不理解:“外一科是热门科室,你还是‘护理能手’,到血液净化室就是‘新生菜鸟’,为什么要从零开始?”“既然组织让我去,说明那里更需要我。”郑丽莉笑着说道。她深知,血液透析与普通外科相比,专业的综合性和危险性更强,责任也更重,稍有不慎,就会让患者面临生命危险。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到血液净化室工作的第二天,一个突发情况就给她泼了一盆冷水。当时,郑丽莉正在为一名患有肾病的战士进行血液透析。突然,透析机红灯亮起,伴着“嘀嘀嘀”的响声。然而,面对这一情况,郑丽莉却手足无措。身边的护士侯春霞发现情况后,赶紧跑过来检查调整设备,不一会儿,透析机警报解除,重新正常运行。

“小侯,你技术真好!”郑丽莉一边笑着赞美战友,一边从心里升起前所未有的本领恐慌。她暗暗告诫自己,每个护理岗位都是战位,越是冷门,越需要技术过硬的护士去坚守。

从那以后,郑丽莉更加勤奋了,每天早到科室先学习半小时。她深知,作为护士长,只有具备全面精湛的护理技能,才能在患者最需要的时候从容应对、高效护理。

转岗一年后,郑丽莉凭借着勤奋好学、永争第一的拼劲儿,成为医院优秀的护士长之一。

如果说转岗“逆行”是使命选择,那向险“逆行”就是使命担当。2003年,非典疫情迅速席卷全国,来势之猛、危害之大,令人“谈‘非’色变”,郑丽莉所在医院也实施了全封闭管理。

一天,一名患有肾病的战士病情加重,被送到医院进行透析。“我是护士长,让我来!”郑丽莉毫不犹豫冲到最前面。

当时,进入血液净化室要穿三层防护服,戴三层口罩和防护手套、护目镜……天气炎热,全副武装之下,汗水不断滑落脸颊。

“呼吸困难,伴有心衰!”看着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的战士,郑丽莉争分夺秒为病人预冲管路、内瘘穿刺、设脱水量……经过4个多小时的透析,病人病情开始好转。

“当时害怕吗?万一感染怎么办?”

“说不害怕是假的,但自己是护士长,我肯定要带头上。”想起当时的情景,郑丽莉还是心有余悸,“当走进病房与病人接触的一刹那,脑子里一片空白,唯一的想法就是赶紧救人,自己慢一秒钟,病人就多一分危险”。

如果不是参与抗击非典,郑丽莉也想不到自己那么勇敢。此后的十多年里,郑丽莉参与了医院几乎所有的急难险重任务,每次都是向险而行,坚守在最需要她的地方。

岁月的脚步总是在不停地走着,转瞬到了2013年。此时的血液净化室已经进入“高光”时刻:透析机达到36台,每天接诊超过100人次。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郑丽莉再次“逆行”转岗,调至军人病区。

在军人病区,郑丽莉精心护理官兵之余还肩负起一个重要使命:负责督导患病官兵的康复性训练。“郑护士长要求太严了,无论是干部还是战士,只要被发现偷懒,都会成为她重点督导的对象。”一位患者说。有一次,一位支队机关干部在出院前的康复训练中没有完成规定内容,郑护士长严肃地“训”了他一通。从此,大家就给她起了个外号“郑管家”。

郑丽莉倒不在意,“有些官兵在住院期间容易放松,我的职责就是让每名官兵出院即可投入工作,要求严也是为了官兵的成长进步。”

现在,郑丽莉护理过的很多官兵只要遇到身体健康问题,都会第一时间给她打电话。

时光荏苒,初心不改。回望一次次“逆行”、一次次“转身”,郑丽莉说:“有句歌词写得好:‘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只要任务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坚守下去。”

冲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2013年5月,董毅接过郑丽莉的接力棒,开始带领血液净化室的护理团队开始了新的冲锋。这对于一个1983年出生、刚过而立之年的护理骨干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血液透析就是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作为透析护士,必须带着患者一起冲锋,竭尽全力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她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护理团队定下方向。

然而,什么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次,一名患者在透析过程中突然出现下肢肌肉痉挛,董毅赶紧查看情况,调整透析参数,一边安慰患者,一边安排护士按摩痉挛部位。事后,董毅在分析原因时发现,这名患者体重比一个月前重了5斤,护士在透析前虽然对患者衣物和体重进行了计算,但由于超滤量设置不精准,导致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出现了意外。

没有过硬的技术和细心的护理,是完成不好透析任务的。面对这次失误,董毅组织护理团队针对不同体质、体重和血管条件的透析患者,精准计算他们的超滤量、血流速、温度、时间等参数,画出透析曲线,并要求透析护士既要懂内科,也要懂外科。

有一种护理,温暖他人,点亮人生。董毅带领护理团队在想方设法减轻病人痛苦、消除危险隐患后,又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如何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上。

一天,患者小杨来到医院就诊。他从小患有过敏性紫癜,因为医治不及时最终发展为尿毒症,致使原本就性格孤僻的他开始对生活失去信心。

星星微茫,汇聚成光,每一点希望之光都会点燃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念和力量。为了让小杨配合治疗,董毅每次都利用年龄相仿的优势与之沟通交流,他恐惧害怕时,就引导他哭诉减压;他无助绝望时,就守在他身边安慰鼓励。同时,董毅还安排乐观向上的病友与他同班次透析,谈天说地。慢慢地,小杨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他透析的第5个月,有了肾源,做了肾移植手术。出院后,小杨在家人陪同下第一时间来到总队医院,亲口把喜讯告诉董毅和守护过他的护士们,他的母亲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是你们给了他希望,是你们救了他。”后来,董毅将小杨成功战胜病魔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尿毒症患者,点燃他们坚持治疗的希望。

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满足不同类型患者的护理需求。受小杨康复的启发,董毅结合新时代共享服务模式,组织长期在医院透析的患者建了一个微信群,名字就叫“共筑生命桥梁”。

“当时就是想及时帮助患者解答遇到的突发情况,普及防护常识,消除恐惧、绝望等悲观情绪。”谈及“共筑生命桥梁”群建立的初衷,董毅介绍说,这个群就像一个大家庭,通过每天在群里相互提醒、相互关心、相互鼓励,让患者感受“大家庭”的温暖,互相激发生活的勇气。

“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只要在群里说一声,她们就会对你进行病情指导,其他病友也会关心鼓励,仿佛大家都在自己身边,心里很踏实。”一名刚加入微信群的患者告诉记者。

一个“踏实”道出了患者的心声,也道出了董毅和她的护理团队的愿望。

2017年,董毅再次将透析患者的护理办法“扩容”,每年协调组织“肾友研讨班”,邀请军地肾病专家答疑解惑,寻找驻地治疗效果好的患者谈经历……“她们真的是处处为患者着想,真的是比亲人还亲!”采访中,一名刚刚做完血液透析的患者激动地说,眼里噙满泪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董毅带领护理团队与患者共战病魔的拼劲儿深深感染着每一名患者。她们秉承的“带着患者一起冲锋”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许多外地患者开始慕名而来。

2019年,正当董毅大刀阔斧开展工作时,总队医院的调整拉开大幕。科室调整,血液净化室并入特色医学科,董毅站到了走与留的十字路口。

得知董毅可能要转业的消息后,一些地方医院马上就抛来了“绣球”,许诺给予优厚待遇,亲戚朋友也开始劝她转业……但这并不是董毅想要的。

后来,她多次找到医院领导,表达自己想留在医院继续干护理的想法,主动提出转为文职。几经努力,她终于接到转改文职的通知。那一天,董毅哭了。“我就想看到更多的患者在自己的护理下战胜病魔,特别希望自己还能在这个岗位上为患者服务。”时隔近两年再次谈起当时的心情,董毅眼角依然泛起泪花。

记者能感受到,从橄榄绿到孔雀蓝,从温馨粉到圣洁白,她太喜欢这四种颜色了,已经喜欢到了骨子里。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几个月之后,医院领导考虑到董毅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过硬的专业技术,决定任命她为特色医学科护士长,依然负责血液净化室的护理工作。

看着身边依然穿着洁白护士服的董毅,记者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期待她能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跑好属于自己的那一棒。

有时候,冲锋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2020年初,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新冠肺炎疫情突发。

“当时医院已经停止收治病人,只有血液净化室还在正常运行,因为透析患者不能暂停治疗。”董毅说,如何做到疫情防控和病人透析两不误,是当时考虑的头等大事。

作为护士长,董毅在严格落实上级硬性要求的同时,区分进医院、透析前、透析中、透析后和居家轨迹五个阶段,落实流行病学调查、前移关口预检分诊、严格实施隔离消毒……一套防护流程,实现了疫情防控期间透析患者的“不断线”“零感染”。

有一次,一名患者提前约好次日早晨8点来做透析,可过了约定时间依然没有出现。一个小时之后,患者还是没有消息,董毅感到情况不对,打电话询问情况,可在连续拨打十多次之后,患者才接通电话,有气无力地说自己摔倒了,意识很模糊。面对突发情况,董毅一边告诉他自救方法,努力让他保持清醒,一边联系医院救护车。庆幸的是,由于救护车及时赶到进行抢救,患者得以转危为安。

事后,那名患者激动地说,他摔倒后意识渐渐模糊,恍惚中听到了电话铃声。如果当时没有这个电话铃声,他可能就“睡”过去了,是护士长董毅一个接一个的电话救了他的命。

生命转瞬即逝,作为护士,就是要抓住每一丝机会,想尽一切办法给患者生的希望。采访中,血液净化室荣誉墙上悬挂着的锦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里一共有15面锦旗,前两面是患者透析好转后赠送的,剩下的13面都是患者去世后家属赠送的……”董毅向记者详细介绍着每一面锦旗背后的故事。

锦旗是患者发自内心的感谢,是写在群众心中的丰碑,是一次次无畏冲锋留下的印记。

担当

军队护士应战而生,因时而变。对新时代的军队护士来说,病房就是战场,护理就是战斗,披上白衣战袍,就要为备战打仗的官兵保驾护航。

止血包扎一气呵成,静脉穿刺一针见血……在总队卫生员培训现场,一个肩挎急救包、臂戴红十字袖标的女护士在野战方舱里快速救治着伤员,厚厚的防护服丝毫不影响她的熟练操作。作为一名90后护士,这已是邱雪连续第三年担任护理科目教员,演示二级防护条件下基础护理教学。

身躯虽柔弱,却能担大任。眼前这个“铿锵玫瑰”之所以能够从战士成为护士,还要从一次意外受伤开始说起。

有一次在擒敌训练中,邱雪因为用力过猛导致腿部韧带拉伤,随后被送进医院。住院期间,管床护士的耐心护理和真心关怀,帮她度过了备受煎熬的疼痛期。“以前总以为护士只会打针输液,没想到她们就像姐妹一样,呵护着每一个病人。”回忆起当时住院的情形,邱雪感慨道。正是那次受伤住院,让她真正感受到了基层官兵对健康的渴望,也真正认识并深深爱上了护士这个职业。

战士冲锋陷阵是打仗,护士战场救护同样是打仗。伤愈归队后,邱雪毅然报考了护理专业,成为一名“军护”。2016年毕业分配时,她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留在了当时医院最忙的门诊。

做护士不易,做战地护士更难。作为护理专业毕业的优秀士官护士,邱雪对护理知识如数家珍,工作上也很快崭露头角。就在邱雪奋力朝着梦想奔跑的时候,一次失败的“战斗”给她泼了一盆冷水。

那年,医院组织战伤救护技能大比武。作为护理士官的代表,邱雪本想大显身手,但当比武环境设置为夜间少光条件下的野战方舱和战地帐篷时,她蒙了。穿刺找不到静脉,心肺复苏按不准位置……一次自认为志在必得的比武,就这样“砸锅”了。

“战伤救护技能考核不合格。”听到考官宣布成绩的那一刻,一向倔强的邱雪眼睛里泛起了泪花。“光线那么暗,怎么能找得准,这不是为难人吗……”一句牢骚话不承想却引来了护士长的批评。

时至今日,邱雪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护士长严厉的神情和话语:“战场不分白天和夜晚,没有准备好的方案预案。对部队护士来讲,上岗就是出征,治疗就是战斗,用不打仗的心态来准备救护,就会让战友白白送命。回去好好读读《南丁格尔传》,看看南丁格尔誓言!”

是啊!一百多年前,南丁格尔女士不就是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下,提着一盏油灯,救治了无数的伤员吗?这一刻,邱雪想通了。

知耻而后勇。比武结束后,邱雪一头扎进野战方舱,加班加点地进行强化训练。从有光到蒙眼,手指不知道被针扎破了多少回,但她依然咬牙坚持着。

差距在哪里,就盯着哪里补短板;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一个看似简单的静脉穿刺操作,却被邱雪分成摸、按、定、刺等十多个紧密相连的操作细节,硬是练就了一手“无光操作”绝技;20余项包扎技能,为了能够比规定时间有所缩短,她整理出一张精细化流程图,各个动作精确到秒,细化为100多个动作。

每缩短一秒,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到这,记者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挥汗如雨的身影,随即问她:“整体提高就行了,有必要每一项都争分夺秒吗?”

“必须要争,战场上快一秒钟,就可能抢回一个人的生命。”邱雪坚定地回答。病房是护士历练的战场,走进病房就是进入战场。

新时代催生新使命,新使命召唤新担当。从此,邱雪“战救之花”的名号在总队医院打响了。这些年,邱雪经历了24次重大演训任务,次次都是抢救组成员,有她在任务就有保障。每年基层卫生员培训,邱雪都担负护理操作和战伤救护技能课目,每次的第一课都是观看电影《南丁格尔》。

随着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邱雪担当了更重要的使命,被调整到急诊医学科。

如果说门诊岗位是战场的后方,那急诊医学科就是救治的前线。每天同“死神”打交道,让邱雪拥有了超过同龄人的成熟和稳重。特别是一次紧急救治,让她更加懂得了护士的担当。

2020年7月2日,急诊医学科护士长休假,邱雪临时负责科室护理工作。突然,值班室打来电话:“有名战士在5公里武装越野后,突然剧烈腹痛、呕吐、大汗、头晕,正在送往医院。你们做好紧急救治准备。”

“当时考虑到病情紧急,但没有想到这么危重。”邱雪回忆到。

患者到达医院后已神志不清、视线模糊,不能用语言表达。“马上实施心电监护、测量生命体征、吸氧、心电图、测量血糖……”邱雪配合科室主任云文科医生,快速落实着一道道指令。“体温39摄氏度,这么热的天气,这么急的症状,很可能是热射病……”根据多年的经验,云文科很快结合检查结果作出诊断,要求邱雪开通多路静脉通路输液,紧急抽血、导尿、动脉采血。

虽然有心理准备,但听到“热射病”的那一刻,邱雪心头还是一震。

热射病患者会因为体温过高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全身肌肉坏死和昏迷,死亡和伤残率极高,立即进行全身降温和补液是抢救成功和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关键。

时间就是生命,救治刻不容缓。“快速降温!”邱雪听到医嘱后,立即剪开患者身上的衣服散热,并快速取来冰袋和冷水。但由于天气炎热,虽然冷水擦拭和冰袋冷敷一直没有间断,可降温效果依然不明显。

就在大家急得团团转的时候,邱雪灵机一动,把抢救床上面的不透水无纺布床罩四周兜起来,倒入冷水现场制作出一个“冷水浴盆”,为患者进行冷水浴,这一办法很快就见到了效果。

经过紧张、快速的抢救,患者体温下降了,意识开始恢复,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再次谈起那次急救,邱雪深深吸了一口气:“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怕,但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把战友救回来。”

只有使命在心、责任在肩,才能干好护理工作,保障战斗力提升。这个曾经被父母牵挂的东北姑娘,如今已成长为医院独当一面的“战地护士”,无论在哪个岗位,她都始终秉持这一理念勇往直前。

姓军为战,服务军民,平时保健,战时保赢。如今,面对备战打仗新形势,邱雪和她身边的护士们一起,正在把“手中活”练成“救命技”,加快从“病房护理能手”向“战伤救护尖兵”转型,默默守护着战友们的健康和安全。

短评:

永远的“提灯女神”

田 力

清晨的阳光每天都是新的,可人们鲜少在意太阳的变化,因为温暖这一主题亘古不变。

护士的制服随着时代更迭,可几乎无人关注款式的变换,因为身着白衣的初心历久弥新。

驻足岁月的桥头,凝眸回望,一个半世纪前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不顾自身安危奔赴前线,开设战地医院,救护伤病员,被称为“提灯女神”。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为了纪念南丁格尔,将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经过百余年的积累沉淀,以“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去好好对待照顾每一位病人”为内核的“南丁格尔精神”,成为护理职业甚至整个医学界的精神动力和准则。

我军的护理事业随着人民军队一起诞生,成长于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壮大于波澜壮阔的强军征程。无论是战争还是灾难,无论是疫情还是疾病,“军中天使”都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姓军为民”的初心使命,白衣执甲,向险而行,用军人的担当坚守属于自己的战场,用柔弱的肩膀扛起生命的托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改革强军征程中,坚决服从命令为强军奉献力量;在热火朝天的练兵场,头顶严寒酷暑为官兵保驾护航;在危险重重的废墟里,不畏艰难险阻为伤员点燃生命希望;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全力为人民群众送去健康……一次次救死扶伤、一幕幕以命相托,军中护士用军人的担当带领患者走过灰暗的伤病时光。朴素的白大褂,一定是患者心中华丽的盛装,因为它承载着对生命和健康的期望。

进入新时代,“盛装天使”牢记“姓军为战、服务军民、平时保健、战时保赢”的职责使命,用无疆大爱守护患者战胜病痛,在续写新时代“南丁格尔精神”中,成为永远的“提灯女神”。

文字赵 彬、顾 鑫、毛胜涛

供图:程子健、白学锡

来源: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

监制:刘凤桥、张红卫

执行监制:张金岭

主编:关树声、王文

值班编辑:别特、王燕婷、罗志成

邮箱:wjxinmeiti@163.com

2022年招生 在线咨询
本站覆盖全国各省市中高职专本科院校及计划外招生院校,汇总各校招生要求及专业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录取,请自愿填写下表,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筛选适合您就读的大学,安排招生老师与您沟通。即刻报名,圆大学梦!
*

学生姓名

*

手机号码

*

户籍地址

*

当前学历

 

意向专业

立即提交 《隐私保障》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间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c)2025 www.zgzyxxz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鲁ICP备202304684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