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职业学校有前途吗(上中职的学生有前途吗)
来源:中国职校招生网 时间:2022-07-27 20:56:57
六月是一个丰收的月份,正值炎炎夏日,许多学生还在教室里面,在家里,在书桌前准备考试,然而却有一些孩子放弃中考的考试,填写一张《自愿放弃考试的申请书》,提前报读中等职业学校,并且不带反悔的那种。
从此,他们进入了被人嫌弃的中专和技校,当九年的校园生活结束之后,一般来说有一半的人是上不了普通高中的,拿100人做个例子,大约有50人进去普高,其余的50人,大概率有那么5到10个人不想读书了那种。
其余的人全部无一例外都进入职业教育了。
他们这一帮人自进入职业教育的那天起,在别人的眼中自带刻板印象,学渣,校园小混混,爱打架,带着这些刻板印象,时间来到了22年的5月份。
新的职业教育法出来了,规定了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一样重要,这可是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来体现。
现在国家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明眼人也能看得出来,和新能源一样,趋势在这呢,再加上口号喊得响。但是要是让大部分家长来做选择,估计没有几个愿意自己的孩子去走职业教育的路,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大力发展,一方面没人愿意去,职业教育为何沦到这个地步。
换句话说,职业教育还能好好地走下去吗?
这事追溯到40多年前还不是这样的,那时候上了清华的小明和去中专的小王他们可是一样的前途光明。1981年,王传福15岁,初中即将毕业,进入高中,不过他想要去的是中专,因为中专毕业直接包管分配工作,还有领导职位。
那一年,距离父亲去世过去了两年,一家人逐渐摆脱了阴影。
可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母亲去世了,母亲的突然去世对哥俩来说是当头一棒,也让王传福考试直接发挥失常,所以,只能就读县里面的普通高中了。
在当时的环境下,技校对于家庭环境不好的学生来说可是炽手可热的香馍馍,工资待遇也很高,不到20岁的厂妹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挺好,相当于现在的名牌衣服和包包了,还能余下钱给家里用,那时技校更难考,对应的社会地位,待遇也不错。
著名的洪家光就是中国第一所技校的学生,39岁的他听说一天的工资可以买一辆小轿车,从一个小技工成长为大国工匠,必然离不开他一路的学习成长,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技校确实培养出来了很多人才。
等到了80年代末,一大批工人下岗,国有企业改革,有的直接厂子就没了,那时候许多技校都是工厂的附属学校,国内市场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市场供大于求。
厂子没有了,工人都下岗了,技校的学生无法分配工作了,也没有干部的身份,再加上没有学历,想上大学的时候家里拿不出钱了,本身去技校的孩子家庭没有那个经济实力。之后技校的神坛就此跌落了,从美好的理想一下子变成的贫穷的悲哀。
等到了2000年,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只占有高中毕业的30%,等到了2002年到2005年,国家职业教育会议发布了若干文件,提出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比例相当,实在是招不到人,当地教育局就给各个老师发通牒,职校一个老师招几个学生。
所以这才有了开头那样,填一张申请表。
2010年后这个比例才有所好转,职校的比例比普通高中还有多一点,他们都是什么人呢?不爱读书,严重偏科的,最大一部分的异地就读,没有户口,无法参加中考,学习好也逃不过职校的命运。
还有一些来自农村和经济差的地区,教育条件差,教育资源不平衡,你说他们不努力,不聪明吗?只是他们等不到上大学,就早早学个技术,出来打工。他们正是因为太懂事了,因为不公平的因素才会这样,他们值得我们所有人尊重。
让我们回到原点,最大的原因是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出现了偏差,40多年前我们需要这些人帮助我们发展工业,重工业,他们有技术,懂设备,自然也就是我们需要的。
现代的社会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我们需要高学历,高素质的技术类人才,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并不能满足这个时代的发展。中国第一代技校的两侧的对联有这么两句话;
“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
最后,职业教育在中国依然会是一种趋势,它是中国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步,改变也许很慢,但是它有着我们一大群人的希望,美好的改变也会随之而来,让我们期待!!